注:本片已换为DVD版本!
◆勒芒24小时拉力赛◆
改编自20世纪50年代出品的法国著名的同名漫画系列,可以说《车神》是结合了欧罗巴影业两位制片人的愿望--其一就是大名鼎鼎、始终对原著予以忠诚的吕克·贝松;另一个则是他的合作伙伴皮埃尔-安·勒·伯盖姆(Pierre-Ange Le Pogam),他为影片付出的则是真实的想法和虔诚的愿望。
这个故事完全出自于原版漫画中的一个单元,将目光主要聚焦在两个家族的矛盾上,同时还对“勒芒24小时拉力赛”这个世界级的赛事做了高度的概括:赛车手米歇尔·瓦荣(萨加莫尔·斯蒂芬南饰)是个技高人胆大的主儿,拥有着无数个世界级大小赛事的冠军奖杯,当然,这些奖杯中的一部分要归功于他那名震赛车界的瓦荣车队。专注于赛车事业的米歇尔·瓦荣无形中也树立了不少仇敌,里德车队就是其中之一,相较于瓦荣车队的公正与无私,里德车队要黑暗、阴险许多,是那种为求胜利不择手段的典型。勒芒24小时拉力赛开始了,两个家族之间的“争斗”也进入了最为高潮的阶段,米歇尔·瓦荣坐在蓝色10号赛车中,紧握住方向盘--在他身边的是亲密战友史蒂夫(彼得·杨布鲁德·希尔饰)驾驶的8号车,他们都在等待指示旗落下的那一刹那冲出跑道。这一次,米歇尔·瓦荣需要做的不只是完成赛事夺得冠军,他和队友的生命也在跑道上急驰着奔向不可预知的危险之中。
◆制作花絮◆
从漫画到大银幕
吕克·贝松结合了一批包括自己在内的赛车运动狂热爱好者,选中“米歇尔·瓦荣”这一角色则成为制片人所迈出的至关重要的一步:米歇尔·瓦荣是一个完美的英雄主义混合体,拥有着你所希望能够看到或找到的优质特性。如果,吕克·贝松再恰巧善于结合电影娱乐和令人胆战心惊的赛车场面,那么,无论你是一个7岁的孩童,还是一名77岁的垂暮之人,都应该可以从《车神》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
吕克·贝松非常聪明地完整保留了原著故事,这样不但可以网罗到漫画的忠实fans,还可以用电影胶片重塑一个“传奇”--《车神》。影片中无可避免的顶级赛车场面使得总摄影师米歇尔·阿布拉莫维茨(Michel Abramowicz)有了很好的借口:“这就允许我们可以光明正大地使用一些特技,这其中不乏一些引人入胜的大型动作场面……因为‘勒芒24小时拉力赛’本身就是整个故事中意义最为重大的一部分。”然而,阿布拉莫维茨并不否认在加大特技力度的同时,影片的质量会有所提高,但付出的努力也是平常的千倍万倍:光拍摄一组车手赛车的戏,就几乎花掉了整整一天的时间,这其中甚至没加进什么值得炫耀的视觉特效。
导演路易-帕斯卡·库沃莱尔也对《车神》露出了难以掩饰的自信微笑:“能够在大银幕上为像米歇尔·瓦荣这样的人物注入生命,就像是孩提时代的一个梦变成了现实,因为米歇尔·瓦荣伴我度过了青涩的少年时光。”库沙莱尔曾经执导过数不清的商业广告,转而拍电影似乎是最近的事,于是,第二部影片《车神》也就成为了他最具代表意义的作品。在拍摄影片的过程中,库沙莱尔遇到的最大难题是--赛车!因为摆在片场的一辆辆崭新的赛车可不单单是为了拍摄影片而设计制作的,它们都可以用在真正的比赛里,所以,它们也就比其它演员和工作人员更容易“情绪波动”、“反复无常”。
首要问题--机械问题
《车神》在开始拍摄之前所面对的第一个棘手问题就是机械问题,因为它决定了影片的好看程度。米歇尔·阿布拉莫维茨对此解释道:“现在,人们对于赛车的概念并不陌生,他们早已从电视亦或是广告中获取到了足够的知识。所以,要如何拍摄汽车的运行方式、让大家以另一种视角去重新认识赛车,就变成了我的目的所在。首先,我们遵从了拍摄电影时的常规,尽可能地在赛车内部安置摄像头--不过,这可与普通的摄像头不同,所涉及的原理基础就是其尾端可弯曲、可旋转360度的展望镜,这样,摄像头就可以随意安插在最富战略意义的位置上,如果有必要,我们甚至会在刹车踏板的后面装上一个--这些摄像头的类型是‘双系统同步’,全部采用宽银幕拍摄手法。另外,摄像头都拥有一个附加的特别功能,那是我为了拍摄这部影片特意弄上的,它们镜头可以进行局部推进,最小孔径只有8mm。这套设备最显著的功能就是用来拍摄一些细节特写时,当架驶员安坐于车中、旁边是一辆辆疾驶而过的赛车时,观众可以通过摄像头从距离他2cm的地方仔细‘观察’他。”
紧接着,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剧烈的振动。阿布拉莫维茨接着说:“这些汽车都以时速200至380公里的速度飞驰,而安置在驾驶室内部的摄像机非常敏感,接收的异常信号都体现在拍摄出来的画质上了,损坏了影片的整体感觉。发动机有节奏的振动、车身轻微的颠簸,无一避免都会直接反应在画面上。但是,我们同时也注意到,当汽车时速到达330公里时,摄像机会跟随车身有节奏的抖动,即使用绳子也固定不住--这就是所谓的共振临界点!”
为了捕捉到《车神》中最为精彩的场面--勒芒24小时拉力赛,同时需要12摄制人员操作7台4x35ARRI摄像机、1台Aaton摄像机和3台ARRI III摄像机,另外,吕克·贝松还亲自使用5x35ARRI摄像机拍摄了几级场景,镜头清一色使用的库克(Cooke)的特殊镜片。阿布拉莫维茨表示,为了给影片收集素材,他还亲临勒芒比赛现场:“我终于获得许可进入比赛区进行实地拍摄,看起来我们就像是新闻记者。在后排的比较合适的空地支起摄像机后,我站在一个可以伸长到17米的吊架摄像机旁指导其他4名工作人员拍摄,以便可以获取更为广阔的视角。这是一个非常乏味的工作,我们的腿都站僵了,只得停止拍摄,收工。首先声明一点,站在一个地方拍摄就是我的工作,因为我们没办法绕着‘勒芒’赛道乱跑,因此,在举行赛事的这24个小时,可以说我们是用了最小的时间单位换取了最大限度的珍贵胶片--足有30000米那么长。”
胶片与灯光
整个影片拍摄过程中,阿布拉莫维茨分别使用了几种不同的胶片,他对此做了一些解释:“所有和汽车相关的夜景,我一律采用的是Vision 500T 5279彩色胶片,因为它可以提供足够的对比度;其它动作场景和汽车的内部拍摄,则换用柯达Vision Expression 500T 5284彩色胶片;另外,有些场景的需要打一些不断变换的灯效,这里就需要柯达Vision 250D 5246彩色胶片;最后,影片的剩余部分清一色使用伊士曼EXR 50D 5245彩色胶片--我在拍摄其它影片时,从未在电影胶片上细化到这种程度。”
摄像中的灯效环节,则不得不需要阿布拉莫维茨加快脚步了。出于对灯光本身功效的考虑,他放弃了某些约定俗成的常规,不过有一个除外:永远不要为了大型场景而忽略了演员自身,即使是影片的最高潮部分。他的身边总是有一名电工,另外还有扩散灯罩和小型的局部照明灯随侍在旁,主要是用来去除不经意间落在演员身上或脸上的阴影。
到了深夜,以这种现有条件就不足以处理汽车内部的拍摄工作了。拍摄进入夜晚阶段以后,特写镜头可以说都是在摄影棚拍摄的,阿布拉莫维茨用灯效照亮演员的脸--用氖化电子管再混合一些常规照明,就可以伪造出赛道上的灯光。另外,这种光一般无法照进驾驶员头盔的内部,此情况下阿布拉莫维茨就会在蓝屏技术下重新拍摄。至于拍摄赛车的局部特写时,显然就容易简单多了,因为它们都非常“上镜”,光滑的外表非常易于灯效处理。
◆车神--米歇尔·瓦荣◆
在全世界的漫画工业中,米歇尔·瓦荣无疑是漫画史上最为伟大的赛车手。1957年,“米歇尔·瓦荣”这个名字诞生于让·格兰顿(Jean Graton)的素描笔下,角色最初的出场只是在《丁丁报纸》上的一个小小尝试,没想到却大获成功,因为这本身就像是一场真正的冒险,那个时代只有侦探、记者和牛仔才会成为漫画系列的主角。牛刀小试即锋芒毕露,1959年,让·格兰顿正式出版米歇尔·瓦荣相关系列的第一卷《Le grand défi》……现如今,已过了40多个年头了,继第一卷成功问市后,相继又涌出了共计64卷系列,分别在法国、荷兰、德国、意大利等国家有超过2000万个版本出售--米歇尔·瓦荣之于欧洲大陆就等于蝙蝠侠之于美国。
自1995年以来,让·格兰顿的儿子菲力普开始子承父业着笔继续着“米歇尔·瓦荣”的新历险,并做了具体的规划,不过并未改变以前系列丛书的最初立意和发展方向。
◆中国上映信息◆
曾在法国电影节亮相的《车神》将于八月再登中国北京的暑期档,届时制片人吕克·贝松将携影片主演之一戴安·克鲁格参加首映礼,我们也将有机一睹“海伦”之风采,令人扼腕的是她身边陪伴的不是“帕里斯”。(编辑: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