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名字是一个英文单词“Cellular”,这个词的意思是“细胞的,蜂窝状的”。随着科技的发展,蜂窝式移动电话面世以后,这个词也就被形象的用来表示移动电话,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手机”。如果直译,这部影片的名字应该叫做《手机》。
说到“手机”,人们肯定首先会想到冯小刚导演,葛优主演的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黑色喜剧片《手机》。当然,与中国的《手机》相比,这部美国版《手机》有着天壤之别,
但它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线索,就是手机。毫无疑问,在本片中,故事因手机而起,同时,手机也是贯穿全剧的重要要素。
这部影片是否受到了中国《手机》的启发,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东西方艺术家们,有着同样敏锐的观察力。近十年来,随这科技的发展,移动电话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同时,手机也成为了艺术家们创作的一个新的重要要素。2002年,由柯林·法瑞尔主演的,以电话为背景的影片《电话亭》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之后,66岁的编剧拉里·科恩愈发感到电话这一通讯工具可以发掘出更大的潜力。于是,他创作了这部与《电话亭》有着完全相背的作品,但引导影片发展的中心要素已经变成了当今世界流行的新宠——手机。前者的主人公不可离开公用电话半步,否则就会有凶杀事件发生;而后者则可以凭借移动电话的优势自由行动,而媒介的作用变成了救赎行为。而在某些影评人的眼中,这是对同一故事的两种不同包装后的结果。但由于移动电话可自由行动的优势,使得这部影片可以比前者有更多的发挥空间。